6 F: d. B$ s4 G6 I如果肿瘤是一种来自后生动物1.0时代的活化石,就有望发现其基因甚至化石证据。现有的最靠近后生动物1.0和2.0之间这一过渡期的生物分支可能为我们提供线索。最明显的是水螅(polyp Hydra),这种基本的真核细胞能从微小的碎片生长完整,而且好像能无限地生长下去。这种能力让人想起永生不死的癌细胞。. ^5 M# N2 h9 {; k/ u& N5 L- H1 l
. Z" \4 a: c! s. L0 s4 Y, O$ |
海绵也代表了一种非常古老的多细胞生命形式,它们缺少标准定义的真后生动物的某些特征。根据最近对澳大利亚大堡礁海绵Amphimedon queenslandica的测序研究,也支持这一癌症返祖假说。要识别出负责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合等基本细胞合作的基因以及关键的控制细胞增殖的基因等也是可能的,对于多细胞体本身而言,后者是古老的肿瘤抑制基因。不仅仅是在后生动物中,而且可能在真菌和植物中也有着合作基因。) B/ K8 c7 A# J) E
6 U& M8 K' [% K; P7 Z: R
受到严格控制的细胞分裂经历了返祖过渡,回到以前的那种不太严格的控制下,这是一种古老多细胞体的、原始的、殖民性繁殖的框架。 7 g8 `: c6 L& \4 y# } 4 Q- S% R2 D# f$ A& }; Q% t要想在研究癌症性质方面取得的新发现,从动植物种类进化史中寻找证据非常关键。癌症返祖假说也预测,未来的动植物种类进化史研究将发现许多致癌基因,也就是在后生动物2.0工具箱中出了故障的基因,在从后生动物1.0到进化的2.0的过渡期间,大概是在从13亿年前到6亿年前,最有可能发现这些基因。比如10亿年前分出了两侧对称动物和脊索动物的那一支,比较其上面动物的基因组,有助于发现那些和多细胞体、致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以及导致癌症的特殊变异相关的细节。- J1 o/ C/ a7 o. p, b" L5 [- a
2 B- u4 n/ L* M) u: W. C9 d' n' g6 a在进化树越来越长的古老分支上,排着真后生动物、后生动物、完全动物(holozoa)、后鞭毛生物和真核多细胞生物,利用它们能建立一种初步的、关于多细胞体基因进化顺序的年代表。那些与细胞周期、生长信号、凋亡和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一旦发生故障,就暗示着可能发生了癌变。最近有科学家利用基因组系统发育地层学对癌症基因进行追踪研究,在癌症和多细胞体的出现之间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同样支持癌症返祖的假说。 # ^* A/ q/ V2 ^' o/ @. {- e6 U3 x3 ]" F( S. m% Y7 [
需要跨学科概念上的新思考7 _7 @. M5 q% r
+ [$ ]0 m6 N! z. h, I4 \
“我们在与癌症抗争的道路上进展缓慢,事实上有些癌症是可以治愈的。目前的癌症研究更多地强调控制而不是恢复,这需要一些跨学科概念上的新思考。”戴维斯说,将进化、发展和癌症生物学中的关键点连起来,他们逐渐认识到,癌症并不是那种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就能治愈的疾病。它就像老化那样,必须被接受为生命的一部分。但通过精心地管理,可以减轻它造成的后果。* p$ y% r1 r& f n, t0 b' D0 o
+ v D+ O9 [/ W$ r
比如微型肿瘤常常得不到发展或死于蛰伏期,90%的病人死于癌症转移,癌症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复发时,其恶性程度更强。减缓或遏制这种转移扩散将非常关键。不加区别地攻击肿瘤并非一种好的策略,理解它们的起源、管理它们、包容它们可能更加明智。如果我们能理解微肿瘤是怎样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保持平衡的,就能想办法延长这一休眠期。6 o/ x' s3 T8 m; N- f2 \* n
( q2 z: T; V. C$ `. A- a论文资深通讯作者之一汪宁介绍说,大部分癌细胞并不致命,癌症的致命元凶是肿瘤再生细胞。它们生命力顽强,一旦在人体潜伏下来,就会增生形成恶性肿瘤,导致死亡。) M+ E& d$ X) }# |9 a
( C+ f0 M5 H# b3 x
汪宁形象地比喻说,如果将普通癌细胞比喻为工蚁,肿瘤再生细胞就是好像是蚁后。工蚁的寿命不长,也不会繁殖,这就等于不会增生形成恶性肿瘤。而蚁后寿命长,还会不断地繁殖,这意味着肿瘤再生细胞的潜伏期和生长周期都长,并不断增生,最终形成恶性肿瘤。所以,光消灭“工蚁”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找到并杀死“蚁后”,这样才有可能治愈癌症。! G3 c, `- ]* Z0 O; W: `9 O/ ^( D. t
9 O A1 H5 z1 Y2 @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不断利用各种办法来筛查“蚁后”。“曾经有科学家用筛选干细胞膜蛋白表达的方法找到了血癌(白血病)的肿瘤再生细胞,可是运用同样的方法筛查恶性固体肿瘤,比如黑素瘤(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肿瘤),結肠癌的肿瘤再生细胞就不太成功。”汪宁介绍说,以前筛查肿瘤再生细胞的方法都存在一定不足,而他们的新方法则有望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他们已成功进行了8种不同癌细胞的实验。- R" x0 t. n5 e' P* R+ |! L8 q
- N' T, \: k6 S, N/ x7 V8 M+ ]/ [实验中,汪宁及团队成员选用了软三维纤维蛋白胶来培养癌细胞。这种特殊的蛋白胶来自深海大马哈鱼,可以为癌细胞提供无干扰的生长环境。研究人员把一些黑素瘤细胞放入其中,发现有一小部分细胞依然可以存活。他们还注意到,存活的这部分黑素瘤细胞有点与众不同,不但生命力顽强,而且生长速度比较快。研究人员将这些黑色素瘤细胞注入正常老鼠体内后发现,只需要注射10个就可以让老鼠长出肿瘤,而普通的黑素瘤细胞则需要注入一万个左右才能使老鼠长出肿瘤。 & h; ]: x- m- C6 |, R7 ~" L 3 k! {' D- Q9 B5 P, T& U1 `研究人员又分别将肝癌、卵巢癌的癌细胞放入蛋白胶中。实验中存活的癌细胞与之前存活的黑素瘤细胞都显示出同样的特点——生长速度快,导致肿瘤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普通癌细胞。“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肿瘤再生细胞,这法子管用!”汪宁和团队成员非常兴奋。在进一步对黑素瘤肿瘤再生细胞的机理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些细胞表达一种自我更新的基因,它们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独特的生物力学性能,和很强的抗(化学药物诱导)凋亡的能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初步解释为什么有些癌症会复发。0 S+ p: b' c4 \6 W, L
- L; w. x9 Q& B) G有望揪出深藏不露的“蚁后”,找到癌症致命的元凶,让汪宁和团队成员为之一振。“将肿瘤再生细胞筛查出来,就可以深入研究它们,这对癌症诊治和研发抗癌药物很有帮助。”汪宁说:“目前已知的癌症共有200多种,我们现在只是往前走了一步,还有许多关于肿瘤再生细胞的秘密需要探索。”(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张雯怡 万霞 陈军) . S. b8 X: T6 l ~- y2 N1 ]9 X
<我国成功研发抗肿瘤新药 对癌细胞“精确制导”> . @* b8 g, s) Y @9 A6 r 3 h' ?5 }- d9 b: L; g8 ` 6 M3 l# e9 x* q' E生物制品抗肿瘤第1类新药完成临床研究,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对癌细胞“精确制导”:8 @/ Y( v( f& k4 s
% ~4 Q7 V9 @+ f4 a! x
由上海歌佰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生物制品抗肿瘤第1类新药——注射用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项目,历经10多年研发顺利完成临床前、Ⅰ期、Ⅱ期和Ⅲ期的临床研究,今天举行揭盲仪式。 + Z" c5 d' P4 Q; l' _3 B# |& n1 d2 g% c9 j, d
肺癌目前居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占肺癌患病者总数的75%左右。临床上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对于无手术指征的晚期肺癌病人疗效低下且毒副作用明显。 " [4 v# ~1 v+ O" F; A) z 1 U8 o6 J+ V0 M. O6 Y7 C注射用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rh-Apo2l),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诱导其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是对癌细胞精确制导“导弹”,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由于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为蛋白质分子,属于人体天然分子的一个片段,因此不会产生耐药性。此外还能通过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克隆和重组表达此因子,用基因工程实现批量生产,满足临床应用的治疗剂量。目前Ⅲ期临床试验已经结束,产品有望2013年年底上市。 6 h' J; N. U* d! b% q& F0 |
7 A b: n, {! ~8 l' F1 c8 t* v6 T国内权威临床统计专家陈峰教授介绍,在Ⅲ期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双盲试验中,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的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其中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可以达到200余天,迈入国际领先水平行列。 * R0 p+ o) X8 J# W
<深圳先进院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定量研究取得新进展 > * s' i5 U2 Q- s - g7 r; ^! v N# Y7 s1 y5 F' X6 s; i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张丽娟副研究员近期在非实性肺癌肿瘤负荷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Radiology杂志上。 . B# F' V" U7 a' b1 L9 L' d: p) g6 R! E% ^/ g5 V8 B
倍增时间在判断肿瘤的性质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不同于实性肿瘤,非实性肺癌在体积增加之前常存在一段不确定的“内生长”期,即肿瘤组织向肺泡内空间填充,组织学上表现为癌细胞沿肺泡表面的增殖,而肿瘤的径线并无改变。这种生长方式使得经典倍增时间计算方法不再适用,长期以来该疾病的临床诊疗也因此颇受困扰。# [; T* g" `: M" Q$ i. j( t
+ W, u" |/ Z& ?: V& Y7 p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使用计算机辅助断层成像在体估算肿瘤负荷成为可能。该研究联合应用医学病理及影像的方法,全面分析了非实型肺癌的内生长模式,并对其肿瘤负荷作了定量分析,首次发现肿瘤的影像密度值每增加100单位,肿瘤负荷约增加10%。 4 X* i5 K* l/ k; X. R1 c1 \5 H% p, A3 r8 x# ]+ U+ l G) V* S
该研究为有非实性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有效的评估方法,对肺癌的诊疗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也为丰富肺癌的WHO分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3 I% }1 ` u8 A2 n W
; Y7 P) ~% e6 r5 s
5 K/ ]& J- z* Y9 y6 w
; N: @5 n4 a1 K) V! F" r5 z$ [7 \+ B s
7 X7 z; Y5 j+ g2 D3 x" B: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