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张潇潇 4 [$ ~6 W* J* T7 l! @
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血液都会有规律地、系统性地循环。血液流经全身各处,与组织器官紧密联系,通过物质交换和神经体液调节,保证机体生理活动正常。
}8 E: d. ]; F: w9 V! x. ^因此,血液的异常可能反应了人体局部或全身的病变,对各类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我们到医院就诊,往往最先做的就是血液检查,而血常规就是最为基础的血液检验。
2 a# j+ y% N! P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 Y: G# q7 O v/ ]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成分,也就是检测三类血细胞的数量是否在正常参考区间内、形态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8 `9 C2 h1 ~6 \0 b
我们看血常规报告单上,常见到计数、压积、分布等词汇,先了解它们的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血常规。
& x+ `7 G6 b0 r. j p计数、比例:计算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在此类血细胞中所占比例;
2 q6 I9 M4 ]% P" ~/ }压积、平均体积:经过离心机离心后,某种血细胞占总血液体积的百分比、某种血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
f$ V( u1 _" Z1 Q分布宽度:可以理解为血细胞大小的均一程度。分布宽度小,说明某一血细胞体积均等,分布宽度大,说明血细胞大小差异大。 2 R1 h* z, _8 ^. y) U$ p
注:由于检验方法或检验试剂不同,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请大家以报告单的正常值为准。 一 红细胞 ) e( L8 u% a: Z
提到红细胞,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贫血。
: _7 F9 M7 M$ b贫血其实就是指血液中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数值都可以反应贫血,其中血红蛋白是供氧的直接单位,能更好地反应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越低,缺氧越严重。 血红蛋白浓度为标准,贫血由轻到重分为四个级别: & F0 k9 ^7 }: x$ Z' d& y3 X2 j$ g
轻度贫血:Hb量90 g/L~120 g/L 中度贫血:Hb量60 g/L~90 g/L 重度贫血:Hb量30 g/L~60 g/L 极重度贫血:Hb量低于30 g/L . p- T0 w4 @( H0 z7 V
7 Z2 ~* K) E4 ~ r$ h t& B01 红细胞(RBC)计数 $ c( c# K% s$ X; V, {! ^0 n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功能是向身体各种组织输运氧气并带走二氧化碳。
" y: I6 y% M* m/ J) H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 x4 Q4 i& ~8 @7 X6 _$ A参考值: 男性:(4.3~5.8)×1012/L 女性:(3.8~5.1)×1012/L . J- G) J0 {7 P! r/ y9 R
02 血红蛋白(Hb)浓度
! I5 a9 {( u4 W9 M+ R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曾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能够与氧结合,运输氧与二氧化碳。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红细胞是红色的;而红细胞之所以的红色的,是因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红色的。贫血的人经常面色苍白、没有血色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血红蛋白。
- Q# _5 n* g& u6 Z, z血红蛋白浓度(g/L):单位体积血液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 y( U2 H1 `1 d% b参考值: 男性:130~175g/L 女性:115~150g/L 5 q# `) z% V! q1 X. d' w* h
✦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6 `( \/ [. O6 [9 d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导致。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溃疡、痔疮等,急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会随失血降低。
% m9 ~. ]7 S1 t(2)生成障碍: 红细胞由骨髓生成,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以及慢性病导致骨髓功能下降的慢性病贫血等,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的红细胞减少;
- a E! m& ^/ A. w8 L$ L& u铁是血红蛋白生成的原料,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等,是由于缺乏铁或者无法吸收铁导致的血红蛋白减少。
# L9 s9 x" l, u(3)红细胞破坏过多: 即溶血。红细胞本身的细胞膜、酶活性、基因或蛋白构造有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等,导致红细胞被破坏;
3 B3 Q! ]9 ], {+ {: n3 E; z( m红细胞本身正常,但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以及手术、化学性、生物性的外部因素导致的红细胞被破坏。 % i- p/ f# D6 T" ]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4 S: a2 p6 K* ^- o
(1)相对增多: 血液浓缩导致红细胞的浓度提高,通常为暂时现象。如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大量失水的情况导致的血浆减少,血液成分都相对增多。
9 B# z' f( H3 b. E(2)继发性增多: 长期缺氧导致的红细胞增多,也称为代偿性增多。慢性肺心病、肺气肿、肿瘤患者、高原病等患者,可能由于机体缺氧而代偿性地增加红细胞数量,以提高运输氧的能力。其中,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普遍高于平原居民。
& s5 U, r7 Y* j/ T% C(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T3 w' b% m2 r! } J; v
03 网织红细胞(RC)计数 6 I4 @$ c/ `) D" w6 f2 n* t
网织红细胞: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过渡型红细胞,是反映骨髓是否增生的重要指标。 7 e5 u: |+ X+ u( ]6 M- c6 k3 z
参考值:成人0.5~1.5% , c% z1 c' ]" v$ [# _4 F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恶性贫血,或代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 # F2 K4 B( a- e# D1 {" J2 U4 o4 u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代表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可能出现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抑制。 8 O5 u8 x5 ]4 ]" P$ |4 a- u5 X. X
04 红细胞沉降率(ESR) : F9 q0 X* r& [1 M Y# F
简称血沉,指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距离。
( S5 `# _9 R; t; q3 v0 d& a正常的红细胞漂浮在血液中,不会大幅度沉降。 7 h/ h( k7 f4 K: l# S% g
参考值: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 C6 E4 t! M& k# I① 生理性增快:月经期、妊娠期以及分娩三周后; ② 病理性增快: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以及贫血。贫血越严重,血沉越增快。
" g$ l( T. [. R, q3 c! o; }红细胞沉降率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指标之一。由于恶性肿瘤侵犯器官、损伤组织,会加快血沉。
/ n( A" n9 f5 L9 V8 ]
二 白细胞
% ]4 p' Y. @4 }. F( }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就像“军队”一样守护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外界刺激等)入侵,也清除内部(肿瘤细胞、受损细胞)威胁。
/ f* D' \; Z4 ^: O( O提到白细胞,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炎症。如果说白细胞是军队,炎症就是战争,炎症部位则是体内的战场,战斗时难免造成“地形损伤”。
/ B: k4 N: v5 W. V- e就像局部的战争需要倾全国之力支援一样,局部炎症有时也会让人浑身不舒服,过于强烈的炎症反应会造成局部甚至全身损伤,因此我们需要抗炎治疗。 2 b, [+ M! A; A* V3 S* B( |- s7 C
炎症也是一把双刃剑,炎症造成的发热其实是白细胞正在战斗的表现,如果机体完全没有防御能力,比如缺乏白细胞的白血病患者,一旦遭遇外界病原体就很容易陷入危机。 , I' O. y8 o1 |. R: `
01 白细胞(WBC)计数
* _ D* F; s! W) I" _; A白细胞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量。 7 P3 q8 O8 ]5 P* `& E- o
参考值:成人(3.5~9.5)109/L
8 p% |- s; C: b9 O5 p02 白细胞分类计数 , i% {; y+ P& C5 K, Z2 q
白细胞不是一种细胞,而是一类形态、功能或处于不同发育与分化阶段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不同种类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因此总的白细胞计数需要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具体的情况。
; C, c$ i* K$ K$ N& G2 ]
" R; t2 L4 V7 |) E% ]8 o" n. o' U6 z根据有颗粒和无颗粒,可以将白细胞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其中,有粒白细胞又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种;无粒白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两种。
) n2 v* r: K; q" y9 q) [根据功能和来源,也可以分为粒细胞(有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
+ |- r5 w1 i8 i' L; @7 [; m这也就是血常规三分类和五分类的区别,显示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同。
+ G# B' ^- U8 k, X- g$ n1. 中性粒细胞 ' F: x$ U( b6 o9 J. b, F1 T, m% y
参考值:40%~75%
5 ^6 w% e+ D! ]8 s/ f7 h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高,不难看出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 `: ~5 G; R7 [* K- J# d4 ^& I中性粒细胞增加
7 `) N8 W+ L/ G5 M* {. |9 w7 y
% c x8 S: _1 D3 L6 x中性粒细胞减少 8 }( E+ a5 l) ^! h
特殊感染(伤寒、病毒感染、疟疾、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物理化学损伤、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休克、重度恶液质,脾功能亢进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 p3 ~: `2 o! U1 J) L# P+ B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0 }. {8 X2 t+ |5 g5 o; {. S4 x& N ; D& U' @; |& p
7 Z5 ~2 \$ q. K, ?: T0 U
中性粒细胞可以说是白细胞军队中的“主力部队”,当中性粒细胞中出现大量“老弱病残”这种异常改变,说明机体的情况已经非常危重,免疫力极其低下。
0 f) `% N1 A5 v& S% j K2. 淋巴细胞 3 M" y" w) U' J( Q: v7 `
淋巴细胞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 E5 U! [/ K# B' z& I3 V5 B2 B
参考值:20%~50% 3 l W& m& q* b6 r7 d. R. T" l
淋巴细胞增多 * q4 Q& B( w( L& p2 o2 h$ S3 N3 e2 {" q
, l3 `0 ~, [# T7 V% p: W: U
淋巴细胞减少 # W' p W9 r- y% Q
传染病急性期(短暂) 细胞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接触放射性物质,损伤骨髓
! Q( g4 s* L3 ]' z4 T, R0 [
7 v, l/ ?: h2 y' g3.单核细胞
5 c/ i$ g" T- E当单核细胞由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时,就被称为巨噬细胞。 9 z+ \) @9 R! C2 \3 \
参考值: 3%~10% " g4 R; _+ g3 [% N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长期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或重症感染。 Z/ K: ?* w; `5 j
4.嗜酸性粒细胞
% _# n% d" a+ Z2 N3 k参考值:0.4%~8% & o+ T0 n$ T1 F# k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寄生虫,或血液病 ' M, W' O5 v( [3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创伤,或者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 n# u0 X" S; g/ q4 O/ @5 ]9 p
5.嗜碱性粒细胞
4 f' S }" f; Y0 X* h! B参考值:0%~1%
0 C( H: X1 S. `- e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 @) o( v0 t8 H7 P. ^; c" S; n" x5 p! w1 e
由于白血病的病因就是白细胞恶性病变大量增殖,因此白血病患者所检测到的各项白细胞增高可能是癌变的白细胞,也就是肿瘤细胞。白血病根据癌变的白细胞种类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 g L( o/ ]9 R2 S# F
三 血小板 8 ]9 {' l- C {% z5 V3 G! Q
血小板由骨髓生成,生存期只有8~11天。因此当骨髓功能出现障碍时,血小板数量将迅速下降。 ( s- g. @# y& {! n
血小板的功能:维护、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止血和凝血,促进血液凝固。
! h! C% }; x: R
2 D- @/ l$ O: X血小板(PLT)计数: ' n: P0 q; P" E
参考值:(125~350)109/L 9 C% W* ?! e( K# e( s$ P
血小板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肿瘤骨髓转移,紫癜、脾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脾肿大,以及磺胺类药物会抑制血小板。
; N4 O% z3 b3 Y& A2 J血小板增加: 急性感染、失血、溶血、脾切除后(一过性增加)等。 + a: @: s" y) G
6 l+ b, {* s( T6 V$ [ m: Z" r2 g另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促进骨髓生成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而抑制骨髓制造其他血细胞(包括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即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而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减少。 ' \# h' M+ Q, h9 P. s# Z. E
血常规检查项目参考区间
5 W l1 i* m: l; `2 A; S% Q
" V: r Q7 q& `/ u$ G" J
5 ?! j3 R# U# u) k |